雾凇,原来是这样形成的

2019-05-27
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雾凇的国家,雾凇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 。 
 

  天气寒冷,许多地方都迎来了今冬的首场雾凇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雾凇的国家,早在《春秋》中就有关于“树稼”的记录。“雾凇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朝的《字林》里。今天就和大家讲讲雾凇的形成以及著名的吉林雾凇。

  雾凇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树枝、电线或其他细长物体上的由冰粒或冰晶组成的凝附物。

  根据雾凇的结构和形成条件,又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 。

粒状雾凇(图片来自网络)

    粒状雾凇:结构紧密,由雾滴冻结成冰粒,往往在风速大,气温为-2℃~-7℃出现。

晶状雾凇(图片来自网络)

  晶状雾凇:结构松散,由水汽凝华形成冰晶,往往在风速小,气温低于-15℃出现。

吉林雾凇(图片来自网络)

  吉林雾凇属于晶状雾凇中种类稀少的毛茸形雾凇。实际上,雾凇在我们国家多个地区都有出现,为什么吉林雾凇最为奇丽秀美呢?这就要从雾凇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低温和水汽说起了。

  (1)吉林冬季的低温日数多,可形成雾凇的低于-20℃的日期一冬有60-70天。因此,雾凇出现的频次也多,年平均出现次数约为30次,远高于其他地区。

  (2)松花江吉林段冬季不封冻,带来丰富的水汽。松花江上游有一座水电站,江水被大坝拦截后形成了松花湖。湖水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,携带了巨大的热能,使得江水升温。充足的水汽使得吉林雾凇的厚度能达到40-60mm,一般的毛茸形晶状雾凇的厚度为5-10mm。

  吉林雾凇的最佳观赏期是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。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上,雾凇消失的时间要看当天的风力大小。如果风力较大,大约9点雾凇就开始掉落了。如果是没风或微风的天气,雾凇可以维持到11-12点。